配色: 字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精致分析)
2018-04-06 | 阅:  转:  |  分享 
  
一、儿推的起源、发展和流派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用一定的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畅。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五行:藏象:辨证:体系:成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第十卷,《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之疾,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其疾多
在肝脾二脏。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书目的形成,在学术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比如关于补泄的问
题,手法的问题等等。流派:名家:孙重三,张汉臣,李德修、北方青岛三字经派,南方上海的海派,湖南刘开运派等。正本溯源!结论:三字经派
的特点,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二、小儿疾病的病理特
点与诊断1.?脏腑娇嫩,形气未冲;阴阳的平衡特别容易被打破,易外感,病势变化迅速。风寒咳嗽→肺炎;食积→吐泻→阴津阳气虚脱证。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用药或者治疗得当,效果明显。3.幼儿没有情志方面的疾病,病情相对简单。万全在总结钱乙五脏虚实辨证的基础上,结合
个人临床实践体会,进一步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学理论,他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
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平肝、清肺。补脾、补肾肝不宜补,肺气虚弱多补肺。心不宜推,扰动心神。小儿肾常虚,不宜清泄。治疗原则:以提高
免疫力为主,注重扶正。气正则邪难侵。治疗时,祛邪亦不忘扶正,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
。三、小儿疾病的诊断1.印堂颜色:青,白,黑、赤、黄2.面色:发红,肝肺有热,左边为肝,右边为肺3.舌苔:4.眼睛:先看是否有神。
眼珠乱动歪斜为肝风内动;白眼珠红→风热上攻;白眼珠黄→湿热,黄疸;眼睑浮肿→肾;睡露睛→脾虚;5.鼻子:清涕为风寒;黄涕为风热;鼻
子煽动肺气不宣。鼻头红为脾热,鼻头黄为脾虚。6.嘴:流口水为脾虚7.肛门:红肿为大肠湿热;脱肛主要是中气下陷,与脾虚、肾虚有很大关
系。8.大便:干燥为实热伤津;有奶花是食伤,带黄水,有臭味为湿热内滞;泄泻清为寒症。9.小便:黄、量少为热证;尿多,清为寒症三、小
儿推拿手法1.基本的原则是:沉肩坠肘,上身微微前倾,手臂一定要放松。手指不需要用力,按摩的时候基本是靠前臂自然推动或手腕甩出去的力
量。这样就不会觉得吃力。2.手法推、拿、揉、掐、运、捣、分、合推:推拿的时候手指末节的力量一定要足,不能指根处有力量而到有指尖
那节就没力了,这很会影响效果。揉:幅度小,力量匀,顺升逆降。3.介质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病情宜采用不同的介质,比如生姜汁,茐白汁,薄荷
水,橄榄油,滑石粉,还有白酒呀,不一而足。滑石粉or爽身粉:滑,吸收手汗,保护眼睛!四、小儿推拿穴位天河水的推法注意事项:这个
一定要注意从头到尾都得固定推在中线上,不能偏。初学的往往推久了就偏离了中线,这点要注意。六腑推拿注意事项: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
不大一样。三字经的六腑位处在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其它派的一般是在?前臂正尺侧。推拿的时候如果想两个位置都照顾到,有个很简单的办法,
用除母指外四个手指去推,末节自然弯曲,这样不仅尺侧面可以按摩到,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也按摩到。效果会非常好。三关推拿注意事项:这个穴
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也不大一样,三字经中的三关是在手太阴肺经的路线,其它派在?前臂?正桡侧,推拿方法跟六腑是类似的,用除母指外的四个
手指推比较好,两处位置都可以推拿到。穴位属性其实不分男左女右。习惯上一般用左手。但如果有人想推右手或左右都推,其实也可以。每个穴位
连续推是最好的,但多数人其实很难做到,中间略有停滞,这个尽量不要时间过长否则也会影响效果。关于推拿的力道与速度,一般书上都这么写:
轻重适宜,用力均匀,速度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但我发现有些初学者一味追求速度快而忽视了穴位和手法的准确性,一定要明白是在穴
位和手法正确的前提下速度宜快不宜慢.有些家长问到只能每分钟推100次有没有效?我说如果推不了那么快的速度,那把推拿时间补上来一样有
效果,这叫勤能补拙。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推拿速度上去了,但给人一种飘的感觉,这样的话渗透力就不够,同样会影响效果。这个得多练才能找
到感觉。还有就是力道,这个最不好理解,到底多大的力道合适?轻重适宜,何谓适宜啊?90%的初学者搞不懂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是能带动皮下
的肌肉组织的力度就可以了,如果只接触到皮肤层,那力道是轻了,如果推拿时感觉你的手都能按到孩子肌肉里面的骨头,那是偏重了。其它的没什
么特别说明的了。手法主要靠平时多练,看字面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是很难体会的。就像游泳,任谁讲的要领多好,你在陆地上也学不会的。有个
问题再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有人提到练功法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气功了,说不学功法的话推拿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个大家不要去盲目相信,其实只要
取穴和手法正确,推拿时精神集中,就算你不会任何功,也会有不错的效果。当然如果真去练气功,那我只能说会有个加强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小儿推拿之所以得以流行,就是因为简单,如果这么个东西也给弄上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就偏离了小儿推拿的本意了。学这个的父母一定要有信
心。另外还有个说法有些父母极容易受到影响,就是有人说到自己生病的时候不能给孩子推拿,否则会把病气传给孩子。这个真不用担心,除非你患
有什么易传染的病(靠皮肤接触或空气就可以传染的),比如像一些流行性的感冒,手与手的接触其实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如果你非要用嘴去吸,那
可能是传染的,如果你手上长湿疹了,那皮肤接触也可能传染给孩子。当然了,如果生病的时候感觉都手脚无力了,那也不宜给孩子做推拿,因为渗
透力不够效果也不会好。很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因为个中原因现在才动笔好好梳理一番。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很多人对于穴位的属性都停留在
比较表面的印像。所以对于一些常用而且重要的穴位有必要深入解释一下。?膊阳池:点性穴位,虽然是温性,但无论寒热皆可以用。这个穴位是治
疗头痛及鼻塞的特效穴,和一窝风穴联用治疗风寒感冒初起的流清涕鼻塞头痛屡用屡效。位于一窝风穴直上2寸的地方,有的教材上写着是3寸,这
是错误的,一窝风穴上3寸那个位置是支沟穴,支沟穴是治疗便秘非常有效的一个穴位。膊阳池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先按住
一窝风,然后从一窝风处缓慢往上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膊阳池,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然后再和手指的宽度
(2寸)做对比。外劳宫:点性穴位。外劳宫的位置比较有争议,有的教材说是在手背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也有说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
间。我请教过多位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朋友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觉得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之间。我们看一下《幼科推拿三字
经派求真》教材上这个穴位图:??注意外劳宫旁边的威灵穴,威灵穴就处在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如果外劳宫也是在这个位置,显然就不合理。所
以可以很明确的说外劳宫的准确位置是在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外劳宫也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从中指的掌骨小头往手腕
方向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母指腹往无名指方向偏一点,推不动的地方就是外劳宫,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如果揉的位置对了有
很明显的酸胀感。一窝风与外劳宫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散一身之表寒(外寒),而外劳宫侧重于温脾化湿(也就是温里寒),温下元
。所以如果遇到打喷流清涕或全身发冷这种,用一窝风效果就好过外劳宫。而如果是误食冷饮或风寒入里导致腹痛腹泻或者遇到高烧时上身暖下肢冷
的情况,那用外劳宫效果就好过一窝风。三关:线性穴位。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不大一样,三字经中的三关穴是在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也
即是从太渊穴到尺泽穴这一段?),其它派的一般是说在前臂正桡侧,我个人经验倾向于三字经派的定义。几乎所有教材都说到三关是个大温大热的
穴位,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上推(即向心推)三关才是大温大热的,有培补元气、助气活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下推(即离心推)三关则
是大寒(和退六腑性质差不多)。三关穴治疗咳嗽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因为按三字经中对三关穴位的定义,三关是位于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而手
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基本都有止咳的功效,推拿三关时同样也起到了疏通肺经的作用。对于寒咳,宜向心推,而对于热咳,宜离心推(有一针推朋友说
刮痧比推拿的效果更好,大家可以试试,也即是对于寒咳,向心方向刮三关,对于热咳,离心方向刮三关,每次刮痧50-100下不等,咳时即刮
,不咳不刮,双手都刮),试过两例效果不错,但不是对所有咳嗽都会有效,因为咳嗽的原因非常复杂,五脏六腑皆可至咳,非独肺也,而且很多咳
嗽往往虚实寒热错杂,这个在咳嗽篇中再做详细论述。一窝风和上推三关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于表实症,而上推三关侧重于虚症,拿
简单的风寒感冒来说吧,一个平时体质不错的孩子突然患上风寒,那适用一窝风。如果这孩子平时体质就不好,经常容易感冒的,那除了配上一窝风
,还得配合上推三关效果才好。因为上推三关大温大热,如果不是虚寒体质的孩子,不宜单用或推拿时间过长,否则会引起便秘甚至发烧的情况。实
际临床中,上推三关多与六腑配合用,那么教材中说的上推三关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这个元气是什么气呢?补的是肺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之前
说了,三关穴是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上推三关是补法,补的当然是肺气,肺主一身之表,如补之太过,就会发烧(对于退烧时出汗过多导致体温
偏低的情况,上推三关可以让孩子很快恢复正常体温)。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如补之太过,则会便秘。因为上推三关补的是肺气,所以对于气虚自
汗的效果就很好,但对于阴虚盗汗则不适宜。李德修那本教材中说到无论是阳虚自汗还是阴虚盗汗都主张用上推三关,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肾经穴:
线性穴位,位于小指腹部。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穴位,有的教材认为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有的教材认为离心推为补,向心推为清,其实这两种
说法都是错误的,唯一正确的是向心推补肾阴(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离心推补肾阳(相当于桂附地黄丸)。这就是为啥向心推肾经穴时间长了有的
孩子会出现遗尿,因为补肾阴其实相当于服用六味地黄丸,偏凉性,如果孩子不是阴虚体质,很容易导致遗尿;而离心推肾经穴时间过长了有的孩子
会出现半夜睡觉烦噪甚至发烧,这是因为补肾阳相当于服用桂附地黄丸,偏温性,如果孩子不是阳虚体质,补肾阳会助心火。所以如果对自己家孩子
体质判断不清楚,建议父母不要轻易动肾经穴。三字经派很少用肾经穴,补肾基本都用二马代替。脾经穴:线性穴位。具体位置也多有争议,三字经
派和张继岗派认为是在母指桡侧赤白肉际处,而张汉臣认为是画家描错了图,正确位置应该是母指腹部,岭南派(也称旋推派)认为是在母指末节罗
纹面(即是靠近指尖那节罗纹面)。我有朋友在重庆一家非常有名气的小儿推拿机构工作(当地收费最贵效果也最好的),她们对补脾经的这几种推
拿法都做过临床试验,认为均有效果,但效果的明显程度:母指桡侧面<母指腹部<母指末节罗纹面,也就是旋推母指末节罗纹面这种补脾方法效果
最明显,向心推母指腹部次之,向心推母指桡侧面又次之,仅供参考。另外张继岗派认为清补脾也就是来回推脾经穴的作用效果是互相抵消的(相当
于1-1=0),没有意义,但三字经派临床中经常用到清补脾,个人经验认为来回推(即平补平泻)起到了加强脾的运化功能,有助消化的功效,
作用是没有抵消的,只是效果差异罢了。二马穴:点性穴位。大补元气,肾阴肾阳双补,双向调节,这是个很神奇的穴位,虽然各家教材都将它定义
为温性,而且确实又在手的阳面,但临床中久揉却不会助热。很奇怪,对于这么一个如此重要的穴位每家说的位置竟然都不一样甚至是模凌两可(如
何模凌两可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各家教材学说上对于二马穴位置的描述)。为此也请教过多位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朋友结合我自己临
床经验,觉得二马穴的更准确位置应该就是成人穴位中的“中渚穴”,有个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从小指与无名指的掌骨小头之间的
位置缓慢向心方向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二马穴。胃穴和板门穴:三字经教材中胃穴是位于腕横纹至母指根部,外侧缘赤白
肉际处,属线性穴位。也有教材认为是母指腹部第一节(即靠近指根处那节),临床上基本是按三字经教材为准。清胃是离心方向推,即从腕横纹推
到母指根部,也有些人习惯从腕横纹直推到母指尖的,效果一样。板门穴的位置三字经教材定义的比较细:母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以指点之
有大如豆粒的筋头。重按有酸麻感,属面性穴位。周尔晋教材中则对板门穴位置定义的比较宽,说是在手掌大鱼际的平面,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椭
圆形的面状,所以又好找又容易操作。而张汉臣教材中的板门穴则是和三字经的胃穴位置一样(即母指下,手掌桡侧面赤白肉际处,是线性穴位,陈
为章讲座中说的板门穴也是采用张汉臣教材中的定义,有些奇怪,陈为章自称是三字经派的传人,但板门穴却不是以三字经派为标准,不过都是大师
级的人物,板门也是常用穴位,效果应该都是确切的)。正宗的三字经派和周尔晋对板门穴的操作都是用揉法,张汉臣对板门穴的操作是来回推(陈
为章也是)。我临床中对板门穴是按三字经派的方法。清胃和板门这两个穴位都属凉性,都有清胃热止呕吐的功效,所以很多人搞不懂啥情况下应该
用清胃,啥情况下应该用清板门,我的经验是清胃偏重于清利湿热,去胃火,降逆止呕,所以湿热症,还有像牙龈肿痛,口臭,急性扁桃体炎,实热
便秘或伤食呕吐,用清胃效果好过板门。而清板门偏重于治疗胃阴虚,上吐下泻,腹痛和消化不良这些症状。当然有时候清胃和板门也常配合用,特
别是腹痛和伤食呕吐,清胃和板门几乎都是必用的。另外清胃与六腑配合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而板门和补肾水,涌泉配合可以治疗阴虚低
热。独揉板门穴20-30分钟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厌食症。内八卦:内八卦穴位是小儿推拿穴位中的一个神奇的穴位,因为这个穴位对两大系统的
疾病都很有效果,一个是呼吸系统,一个是消化系统。现在的宝宝得的病最多的也就是这两大系统的疾病。所以家长熟练使用这个穴位很重要。内八
卦定位法:第一步:让宝宝把小拳头松松的握住,注意先找到中指握住的点,这个就是内劳宫穴,这个穴位在手背位置相对的就是外劳宫。第二步:
定八卦中的离位,在内劳宫和中指根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的2/3处,注意,是靠近指根处就是离位,找到离位后家长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宝宝的
离位,因为在运内八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让离位受到按摩,主要是避免扰动心火,往往是另外一只手的大拇指从这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运过去
。第三步:画内八卦圆,以内劳宫为圆心,以离位为直径,画一个圆圈,这个就是内八卦。第四步:定坎位,这个位置主要是决定了顺运还是逆运的
方向,坎位就处在小天心的正上方,从坎位往小指这边运过来是是逆运,从坎位往大母指那边运过去是顺运。顺运内八卦和逆运内八卦都有助消化,
顺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所以很多初学者也往往搞不懂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顺运,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逆运。顺运内八卦气是上升的,偏温性,侧重于宽胸
理气,行滞消食,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因为顺运可以提升中气,所以对付腹泻,脱肛这种中气下陷的病症效果就特别好,但也因为顺运气上升,
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宜用于便秘和呕吐这种症状,顺运内八卦与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配合使用,可以消腹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宝宝很有效
。另外顺运内八卦和清胃常联用,因为顺运内八卦气上升,清胃气下降,一升一降起到调理全身气机的作用,经常用于咳嗽和上吐下泻的症状。逆运
内八卦气是下降的,偏凉性。侧重于止咳平喘,和胃降逆止呕。无论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是消化系统疾病都用得比较多。因为胃气以降为顺,所以临床
中逆运内八卦使用的频率要高于顺运内八卦,比如咳嗽和呕吐这种肺胃之气上逆之症,逆运效果就很好,但因为逆运是降气的,有通便的效果,所以
对腹泻不宜。看过三字经教材的人往往感到奇怪,三字经派中无论是消化系统还是呼吸系统疾病大部分情况下都用顺运内八卦,咳嗽严重的情况下才
用逆运,其实就是因为担心逆运内八卦用多了可能导致出现腹泻伤了孩子胃气,但对于大便干结或便秘的热性痰咳,无论轻重用逆运内八卦效果都不
错,曾经治疗过两个咳嗽非常严重的孩子(几乎一分钟都没停过),逆运内八卦30分钟竟咳嗽立止,让父母惊叹不已。后介绍过几个网友使用,效
果也非常好,不过这只是治标的,咳嗽暂时控制住后还得配合其它穴位来治本。逆运八卦还是治疗哮喘的必用穴,常和四横纹联用。张汉臣有个经典
的健脾组方:补脾,逆运内八卦,四横纹。这里补脾气是上升的(脾主升),逆运内八卦气是下降的(胃主降),张汉臣认为单用补脾的话容易滞,
加上逆运八卦和四横纹宽胸理气就有补而不滞的效果,临床中效果不错,大家可以试试。四横纹,掌小横纹和四缝穴:四横纹在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
部横纹处,即指与掌的交界处,属线性穴位。操作的时候是用母指桡侧面来回推,用力重点集中在横纹处,主要功效是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止咳平
喘。如果是脾虚腹胀(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第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先补脾经5-10分钟,再推四横纹。有个值得说明的问题是,在李
德修的教材上,说四横纹可以治疗寒热往来的发烧,但临床中基本没发现有此效果,我处理此类发烧习惯以分阴阳为主穴,疗效确定。?掌小横纹:
位于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性穴位。操作时用揉法,用母指螺纹面按住小横纹左右揉。主要功效是宣肃肺气,消肺炎,又能化痰涎,并有疏
肝郁的作用。主治口疮,流口水,肺炎气管炎百日咳等,一切痰雍咳喘皆有良效。掌小横纹还是治疗口疮的必用穴位,如患儿因口疮疼痛不能吮乳和
吃东西时,先揉小天心5分钟,再揉本穴5分钟可散结热,止口疮痛有效。?四横纹与掌小横纹在咳喘治疗中都是常用穴位,但四横纹侧重于治疗干
咳少痰性的咳喘(比如虽然有痰,但很少且很难咳出,那就要通过增加行气的力量助痰咳出来,这种时候就要用到四横纹),但掌小横纹侧重于治疗
痰多雍盛的咳喘(比如咳嗽时有很多痰吐出来或者虽然因为孩子太小吐不出痰但咳嗽时能听到肺部有很多的湿性罗音,这种情况也要用掌小横纹)。
无论是四横纹还是掌小横纹,在治疗咳喘时都经常与运内八卦联用以增强止咳化痰之力。四缝穴:发现很多人把四横纹的位置和四缝穴搞乱。四缝穴
是位于第2-5指掌面,从指尖数第2节横纹中央。虽然有些资料对四缝穴的功效写得非常多,说是除了治疗小儿疳积,还对百日咳、胃脘痛、腹痛
、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小儿惊风等症均有奇效。还有人发现可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疖肿、痛风、月
经不调等成人病症。但在小儿推拿临床中,最常见的还是用来治疗疳积(厌食症),至于腹痛腹胀咳嗽,习惯上多用四横纹。用四缝穴治疗疳积型厌
食,书上基本都介绍四缝放血法,不过对于父母来说,放血这种方式多不敢轻易尝试,那可以用掐法,掐四缝穴的效果也非常好,方法是从食指开始
,视个体情况不同每指掐5-20下。我在临床中还有个小经验,比如遇到孩子高烧无汗,可以用点力掐四缝穴直至把孩子掐哭,又可发汗解表又可
助消化,一举两得,大家可以试试。六腑:线性穴位。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不大一样。三字经的六腑位于前臂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即是从小
海穴到阳谷穴之间这条线),其它派的一般是在前臂正尺侧。我个人经验倾向于三字经派的定义。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属火,而手太阳小肠经位
于手的阳面,属于阳中之阳,所以泻小肠经火就可以达到泻六腑火的目的。临床中退六腑后孩子的尿量增多,也能从侧面佐证六腑应该是位于前臂手
太阳小肠经的路线(推拿时如果想两个位置都兼顾,在手法篇中有详细介绍)。六腑以通为顺,只有清法,没有补法,退六腑是离心方向推,这点切
记不要搞错。曾在论坛上看到有位妈妈退六腑方向推反了(本应离心推,她向心推)孩子体温从38度在很短时间内急升到40度,而且该妈妈再用
物理降温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最后送到医院去了。虽然不排除是碰巧,但仍然值得我们警剔。因为六腑性大寒,所以有些教材上注明高烧39-40
度以上才考虑用。实际上只要是肠胃实热症(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阳明实热症,具体表现为大便秘结,口渴心烦,高热大汗或腹中胀满,狂噪,舌苔
黄厚,脉沉实有力。或因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血,口齿咽喉肿痛等),不管发不发烧,都要用到六腑效果才好。说到六腑,那就不得不说下清天河
水,大家知道,退六腑和清天河水都是退烧的要穴,但清天河水善于清卫分之热(也就是热病初起,热只是在表并没有入里,这种时候我们用清天河
水解表热就退了)。在临床中,我发现发烧时体温只要超过38.5度,不用六腑就很难退,可能是体温超过38.5度的时候,有部分转为里热了
(就是伴有阳明实热),这种时候单用清天河水效果往往不好,配上六腑时烧就很容易退。三字经的教材中,发烧在38.5度以上基本是必用六腑
的,也说明单用清天河水对不少发烧是无能为力的。在和家长交流中,发现有些父母对六腑有一种恐惧感,说教材上都讲六腑大寒,副作用会不会很
大?很伤阳气啊等等这种。其实推拿和用药一样,该用的时候不用,对孩子的伤害更大。见过一些父母孩子烧到39度多了,只敢用清天河水,烧一
直退不下来,结果不得不去医院挂水,然后医生可能等孩子挂完水后还会配一些像蒲地兰之类的寒凉药,我就纳闷了到底是六腑寒还是挂水寒?在我
临床中,该用六腑的时候我都会用,不管发不发烧,在穴位配伍合理的情况下,极少发现有什么副作用。有次女儿发烧到40.2度,六腑我推了3
0分钟,配上二马10分钟,一次烧退没留下任何后遗症。有个家长的孩子手足口病,退烧后我仍然配了六腑10分钟推了两次(配了二马和外劳宫
等其它穴位),症状一天天见好直至痊愈。还有一些小经验,补脾与六腑配合有止汗功效(这个汗是阳明实热引发的汗,阴虚盗汗和阳虚自汗不宜用
),外劳宫与六腑配合善治上热下寒症(有些孩子高烧时常见到这种情况,即上身很烫,但脚发凉,那就要先揉外劳宫温暖下元,再退六腑即可退烧
),另外二马与六腑配合善治汗出不退的高烧。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高烧时要用六腑,往往会和上推三关配合以防六腑清法太过。天河水:线性穴位
,位于前臂正中从总筋到曲泽穴成一直线.?有些教材对天河水的推法分成好多类,什么小清天河水,推天河水,大推天河水,打马过天河,取天河
水,引水上天河,临床中大家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只需要记住清天河水和取天河水两种即可。清天河水从腕推到肘(即向心方向推),取天河水从肘
推向腕,即离心方向推。清天河水的主要功效是解表发汗退热透邪,取天河水的主要功效是滋阴降火止汗。所以一切无汗的发烧及表症,都可以用清
天河水,这就是为什么三字经教材中风寒感冒也用清天河水的原因,因为风寒感冒也是一种表症,需要发汗。而一切内热症及由内热引起的自汗都可
以用取天河水。对于清天河水长期以来都有不少争论,其中有些观念与临床中得到的实际结论差别很大。比如很多初学小儿推拿的爱好者都知道中里
巴人《求医不如求己》书中对清天河水(有些教材也称为推天河水)的描述:“推天河水,为什么会功效卓著呢?让我们来看看天河水的位置,是从
劳宫穴一直到曲泽穴,这正好是心包经的位置,逆推心包经,既可泻肝经之火,又可补脾经之血,肝火得泻,心里自然清凉,脾经得补,胃口必会大
开。所以对于那些夜里手脚心发热,汗出烧不退,烦躁难眠,夜咳不止等热性病症,最为有效。但若是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万不可
用。”泻肝经之火倒可以说得通,因为木生火,母实则泻其子,但补脾经之血毫无根据,也没有临床证明有这种效果,更没有任何一本小儿推拿教材
提到有这种功效。而夜里手脚心发热,这种往往是食积或阴虚的表现,用清天河水也是没有效果的,“汗出烧不退”就更加不靠谱,本来清天河水主
要功效就是解表发汗,“汗出烧不退”,汗出表就解了,再解表发汗就能退了?既说不通而且临床中也完全不是这回事。“夜咳不止”,即使是热性
,单用清天河水也是没有效果的。“但若是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万不可用。”这种说法大误,三字经派和张寄岗派中大部分的寒症
都会用到清天河水,而且推拿如同用药,一个症状的解决,往往是组合用方,即使是凉性穴位,需要用到的时候仍然可以和温性穴位联用,如何来万
不可用之说?很是让人不解,这些结论本来出自一个非专业小儿推拿的养生家,因为其书的广泛流传,其影响效果居然盖过李德修张继岗这些有着几
十年临床经验的推拿大师。另一个影响比较大的观点就是清天河水退烧泻阳气,其理由呢?当然也是建立在清天河水性寒的基础上。在解释这个问题
之前,首先要明白清天河水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退烧的,之前说过,清天河水有一个主要的功效是解表发汗,其实清天河水就是通过发汗使热随汗出达
到退烧的目的。既然是通过解表发汗的方式来退烧,理论上讲如果汗出多了,确实就会伤阳气。有个别父母反映清天河水后导致孩子发汗过多手脚发
凉的,但我留意到她们在做清天河水推拿前都无一例外的给孩子喝了姜糖水或是用了像布洛芬和美林之类的退烧药。本来对于小儿来说生姜及布洛芬
、美林这种发散之力就很强了,再加上清天河水的解表之功,那发汗效果就更加强大,可惜居然没有人怀疑看似平和的姜糖水,也没有人去怀疑布洛
芬及美林这种退烧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反认为是清天河水之过。在临床当中,如果孩子没有误用发散药而只是推拿,我是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没听
到从事小儿推拿的朋友提过有这种问题。但既然清天河水可以解表发汗,那就肯定得耗气。有些人认为清天河水即使久推也无任何副作用的,这其实
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疑惑了,说清天河水既然可以解表发汗,那到底清天河水是寒性还是温性?其实这个观点就是在大师当中
也是在争论的,张寄岗就明确的说到清天河水是温性。我觉得之所谓前人误以为清天河水是寒性,是因为可以用来退烧。但能退烧的不一定就是寒性
的东西,从用药的角度来看,麻黄汤可以退烧,桂枝汤也可以退烧,一碗姜糖水也可以退烧,甚至热水泡脚出一身汗也可以退烧。在实际临床中,清
天河水对于所有肠胃实热症几乎没有效果,如果清天河水是寒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无法解释。而在赵鉴秋著的《三字经小儿推拿宝
典》中,对清天河水的解释同样奇怪,清热解表与解表散寒两种明显矛盾的说法竟然同时存在于教材中。以下截图自该教材第46页(需要说明的是
,教材中的天河水指的是清天河水):?但如果说清天河水是温性,那为什么又有安神去心火的效果呢?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天河水正好处于心包经上
,心包经上所有的穴位其实都有安神的作用,能安神了大家就以为可以去心火。但其实遇到心火重的,清天河水同样效果不好,比如舌头生疮或弄舌
,大家都知道是心火重的原因,但实际上如果你单用清天河水,是没有效果的。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清天河水既然是温性,那就是补法而不是
清法。我初学小儿推拿时就很不理解,天河水与三关处在同一平面且相隔不到1CM,为何三关向心推就是大热,属补法,而清天河水同样是向心推
,却属清法?我查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甚至就没有解释。我想之所以前人认为清天河水是一种清法,那应该是和“清天河水”
带着个“清”字有关了。我们知道在五经穴里,有清脾(胃),清心,清肝,清肺之说,前面都带着个“清”字,也都属清法,所以就让人误以为凡
是带着“清”字的都属清法,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但仔细分析却发现有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清胃大家都知道是清胃火的意思,清肝是清肝火的意思
,如此类推,清天河水是什么意思呢??天河水处于心包经上,怎么老祖宗没起个“清心包经”的名堂呢?如果是清心包经的话,那自然大家都知道
是清心包经之火,也就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在此要引入一些中医阳阴五行的知识,在阴阳五行里,水是属阴的,阴是代表寒的东西,所以“清天河水
”实质上的意思是清理掉阴寒的东西(清理天河上的水),什么才可以清理阴寒的水呢?那自然是温热的东西才可以(寒者热之),所以清天河水是温性,是补法而不是清法。而取天河水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取来天河上的水,取水能用来干啥?当然是灭火,所以取天河水是寒性,属清法。临床中对于内热盗汗自汗,我常配取天河水滋阴清热止汗,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梳理到这里也就明白了,整个北方派的小儿推拿,其实核心理论上本就是统一的,那就是向心为补,离心为清(除了肾经穴有补肾阳肾阴之说)。我猜测创立小儿推拿的这位前辈,中医理论绝对是非常深厚的(只可惜因为资料有限,无法找到这位前辈的片言只语的资料,流传出的教材也是后人整理而成),之所以出现偏差,是因为后人对“清天河水”这个名称产生了岐义,这也难怪,因为小儿推拿本来属于一门民间技艺,那个年代的中医大师往往不屑于研究这种旁门左道,所以当时很多掌握小儿推拿的人中医基础应该不是很丰富(其实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不是抗生素的滥用及庸医太多,小儿推拿说不定只能深藏于民间了)。而岭南派(也称为旋推派),我猜想是不是因为那时南方的徒弟跟北方派的师傅学习,北方师傅可能出于偏见而做了保留甚至故意教错,以至于出现南北两派在五经穴上清法是完全相反的方向,也或者是南方徒弟为了开宗立派刻意要与北方派不同。按理说推拿方向相反,那效果肯定也相反,如果出现这种问题,那岭南派早应该消失了,但经络的神奇也在于此,人体上的穴位确实有些存在双向调节的功效,就像一个人从北边的哈尔滨去北京,而另一个人从南方的广州去北京,虽然方向相反但都可以到达目的地,这应该也是小儿推拿前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但岭南派与北方派在手法上的差异也仅限于五经穴,其它穴位南北两派是一致的,说明同样有很多穴位没有双向调节功效,就像四通八达的公路,有的是双行道,有的是单行道。我之所以建议父母学习北方派的小儿推拿,是因为北方派理论上的统一性,而且方便好记,对于父母来说,越简单的东西就越容易上手。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